其他

2017国家科学技术奖公布啦!这些项目这些人获奖!

2018-01-08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


来源:中国之声

2018年1月8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以表彰为我国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王沪宁出席大会。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1999年设立至2017年度,共有29位科学家登上了我国科技界的最高领奖台,被授予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下面一起来认识一下这29位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们:


向上滑动阅览


2000年度一一吴文俊,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两人共同同获得了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2001年度一一黄昆,中国固体物理学、半导体技术奠基人之一;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


2002年度一一金怡濂,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


2003年度一一刘东生,中国环境学专家、地质学家、“黄土之父”;王永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2004年度,最高奖得主空缺;


2005年度一一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吴孟超,“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2006年度一一著名遗传学家、小麦育种学家李振声


2007年度一一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吴征镒,著名植物学家,植物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


2008年度一一王忠诚,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徐光宪,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稀土之父”;


2009年度一一享有国际盛誉的数学家谷超豪;“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孙家栋


2010年度一一被誉为“高温合金之父”的师昌绪;内科血液专家血液硏究的领军人物王振义


2011年度一一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谢家麟;被誉为“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的吴良镛


2012年度一一郑哲敏,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


2013年度一一张存浩,我国高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开拓者和奠基人;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程开甲


2014年度一一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于敏


2015年度一一最高奖得主空缺;


2016年度一一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赵忠贤;在青蒿素发现上做出科学贡献的屠呦呦


2017年度一一 一生专注于研究火炸药,突破了多项世界性的瓶颈技术的王泽山和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的主要奠基人 侯云德




同时,这次大会还评选出271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以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按照有关规定,从2017年起,每年三大奖的授奖总数由以前的不超过400项,改为不超过300项,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今年的评选也堪称“史上最严、最透明”。




经过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三级评审,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1个项目和9名科学家。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0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21项(含创新团队),二等奖146项。7名外籍科学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想知道2017年我国科学界都有哪些重大的科研成果脱颖而出,获得了这些奖励吗?这些获奖项目都有什么特点?小编在颁奖仪式结束后第一时间整理相关资料,及时为众位网友奉上最新、最全的解读👇👇👇



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的

“中国模式”和“中国技术”



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在发现新病原、确认感染源、明确发病机制、开展临床救治、研发新型疫苗和诊断技术等方面取得六项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创建了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技术”。

 

2013年,一场未知病原的呼吸道疾病席卷江浙沪,患者伴有咳嗽、高烧等症状,部分重症患者病情在短期恶化,导致呼吸道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这场被称作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中,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和她领衔的项目组挺身而出,不仅及时遏制了疫情的蔓延,相关成果还对今后我国传染病的防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兰娟回忆当时的情景:病人一个个来了,把我们9号楼传染病的病房都住满了,后来又把9号楼下面两层都开发出来,浙江的所有病人都住到了我们医院。首先当时是确诊不了,确诊了之后当时也不知道拿什么治。


 

经过对这一不明原因呼吸道疾病的病原学进行深入研究,确认此次疫情的罪魁祸首是一种新型重组变异的禽流感病毒——H7N9。

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是急性炎症引发的呼吸道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如何控制炎症,是当时稳定患者病情、治愈疾病的一大难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李兰娟院士潜心研究的“李氏人工肝”成了“胜负手”。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病房中,李兰娟指着一台“人工肝”机器说:



李兰娟:人工肝的原理就是把病人血液引流出来,通过这样一个泵让他体外转动,能把病人的血细胞和血浆分开。那血浆分开以后,把血浆当中的炎症介质、炎症因子,还有毒素清除掉,起到了一个肝脏在体外的解毒功能。


在抗击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过程中,项目组摸索出四大体系和两大平台,包括病原早期快速识别技术体系、预警预测技术体系、感染和发病机制研究体系、危重症救治技术体系和疫苗研发技术平台、诊断技术快速研发平台。


四大技术体系和两大技术平台,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疫情控制起到了关键作用:



李兰娟:这么短的时间,我们就公布了三大成果,一个就是病毒变异。一个就是证明患者有细胞因子风暴导致了病人危重甚至死亡,再一个是证明活禽市场的禽传染人,就是病人身上的病毒和活禽市场的病毒同源性达到99.4%。



同时,中国抗击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中国模式”,也得到了国际上一致的高度评价,为全球提供了“中国经验”,展现了“中国力量”



李兰娟:避免了SARS悲剧的重演,也为全球提供了中国的经验。




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技术

“让煤跑路”变成“让电跑路”



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送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高的输电技术。


2010年,我国自主建成世界上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云南-广东、向家坝-上海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示范工程


电压由±500kV提升至±800kV,电流由3000A提升至5000A及以上,“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技术”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项目第一完成人 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解释:



李立浧:采用±500kV直流输电技术,占地比较大,损耗高,不经济,所以发展±800kV直流输电技术,发展大容量高效率更远距离输电技术,是实现我们国家能源战略的一个迫切需求和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国能源资源和负荷需求呈逆向分布格局,西部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与东部负荷中心相距达到1000至3000公里,传统的输电技术损耗极大,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舒印彪形象地解释,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技术,使曾经“让煤跑路”,变成“让电跑路”



舒印彪:没有特高压之前,我们都是哪里用电就在哪里建电厂,把这个责任给了煤炭的运输。造成了资源紧张,煤电油运紧张,既不经济,又带来了大量污染,东部地区环境也不堪重负。我们能不能变输煤为输电?这是一方面。第二个能不能把西部的新的能源,水电、风电、太阳能这些新能源,集约开发输送到东部来解决能源平衡问题。


 



目前,我国在运在建特高压直流工程14项(12项在运、2项在建),累计换流容量2.2亿千瓦、线路长度2.5万公里,总输电能力11060万千瓦,输送电量中80%以上为清洁能源,搭建了我国清洁能源运输的主干线、大动脉。



李立浧:每年可以减少东中部地区煤电消耗标煤1.7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亿吨。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成为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主要的输电通道。


这条连接我国东西部的“电力动脉”本领有多大?


特高压输电技术是世界上电压最高、经济输电距离最远的直流输电技术,然而项目的研发并非一帆风顺——直流电压提高后,外绝缘、过电压和绝缘配合、电磁环境、装备研制、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等都是世界级难题,难度极大。外国没有的东西,我们中国能不能搞?敢不敢搞?



舒印彪:如果说我们一查文献,一看上项目,说外国人没搞出来,中国人搞不了,这个心理障碍必须克服。特高压外国人确实没有人搞,中国人的科技人员能够突破前人没有突破的技术水平,也能够做出西方世界级企业没有做出来的东西,使我们在特高压技术上或者在电工技术上能够取得领先的地位。




2017年12月,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为巴西美丽山水电站高压直流送出成功架起桥梁,成为自“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来,我国在国外取得成功的、最有影响力的工程之一。



舒印彪:带动我国特高压产业全产业走出去,我们现在是海外资产600亿美元,对外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你没有这张名片,你没有特高压给带来的大家对你的认可,没有这个标准的这个保障和引领,也是很难的。




此外,基于特高压直流工程,我国主导编制并发布相关国际标准6项,建立了世界上首个特高压直流全套技术标准体系。我国在国际电工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极大提升。



李立浧: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是国际上公认的我国领先世界的技术,是能源电力领域的重大创新,是世界电力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项目社会经济效益特别显著。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这一项目正是体现了今年获奖项目的一大鲜明特点——服务国家战略,彰显中国力量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对于加快我国能源转型升级,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获奖项目既有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项目,也有致力于改善民生的科技创新。


华北克拉通破坏机制的发现和论证,破解了困扰地球科学家近百年难题

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成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掌握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工业技术的国家

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被探明,让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之间的矛盾不再难以调和

还有为公众所熟知的蛟龙号、石墨烯等项目也都出现在获奖名单之中。



有关负责人:基础研究重大成果持续的产出,彻底改变了一等奖连续空缺的局面。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再攀高峰,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关键技术突破。助推人民生产生活改善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呈现出新的亮点。



此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今年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占81.6%,为近五年来最高。



有关负责人:说明企业在原始创新活动中的参与度大幅提升。同时企业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技术创新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破解燃煤污染问题

让煤像天然气一样干净



获得此次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为破解燃煤污染问题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这个项目正是在浙江大学和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长期的产学研用合作下取得的突破。


截至2017年6月,浙能集团旗下燃煤机组全面实现超低排放



项目完成人、浙江大学教授高翔:所以说我们只有把煤炭做得更干净,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们的能源安全,解决我们PM2.5的污染问题。我们的目标达到天然气的排放限值,就是煤能不能做得像天然气一样的干净。



高翔和他的团队经过长期的技术攻关,在氮氧化物、颗粒物、二氧化硫等多污染物高效脱除和协同控制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首次实现了复杂煤质和复杂工况下的烟气多污染物超低排放。



高翔:我们这个是高效协同脱除污染物的超低排放系统,而且是智能化的超低排放系统,通过我们的这个系统来实现我们的高效率、高可靠、高适应和低成本。


从催化剂的研发、到解决细颗粒物脱除效率低的问题,研究过程中,团队攻克了一系列难关,成果迅速辐射全国,推动了全球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体系的建设。



高翔:这个系统再加上这些关键技术的解决,我们率先成功把超低排放系统用在了国内首个电站锅炉的超低排放,就是嘉兴电厂,它优于世界最严的排放标准限值。我们把这个技术推广给大家,来解决我们的能源问题,特别是解决我们的灰霾问题。



首个燃煤机组超低排放示范工程——嘉兴嘉华电厂


站在实验平台上,高翔兴奋地说,解决燃煤机组的污染只是第一步,多污染物高效脱除的技术未来有着更大的前景。


高翔:不光火电,包括钢铁建材化工有色冶金工业锅炉,都需要超低排放技术,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通过我们的技术来解决中国的固定源的污染问题。





据介绍,2017年进一步拓宽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专家推荐的渠道,同时,学术组织的推荐作用也得到了了充分发挥。虽然推荐渠道增加了,但是奖项总数进一步减少。而且在这次堪称“史上最严”的评奖过程中,对完成人报奖间隔年限和论文规范使用出台了更严格的规定,来引导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加强科研成果的沉淀积累和实践检验。


有关负责人:一是规定2015年和2016年三大奖获奖项目的全部完成人不能作为2017年三大奖推荐项目的完成,遏制了部分完成人搭车报奖,拼凑报奖的现象。二是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奖提交评审的论文专著数量,由原来的不超过20篇减少为不超过8篇,力求营造求实创新重质量轻数量的风尚。


此外,在评审活动当中,所有的节点都遵循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按章办事的原则,从制度层面,最大程度杜绝人为操作的可能性。


除了坚持评审驻地实行半封闭管理,相关人员手机集中封存,计算机操作记录有痕,评审全过程录音录像存档等常规措施外,进一步在纪律建设上下功夫。


今年评审期间,除监督委员会现场履行监督职责外,驻科技部纪检组组长亲自带队到评审会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办公室也连续两年到会视察,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期待大家的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